您好,欢迎来到荣宝会官网! 咨询电话13621150185(微信同号)、400-066-5006
服务号
订阅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导师、学员风采  >  名家鉴谈 | 杨丹霞:清代皇族的书画(一)
名家鉴谈 | 杨丹霞:清代皇族的书画(一)
1970-01-01

  导语:不同于明代,清代皇族在书画艺术上造诣深厚,这也侧面反映了清代皇族对于中原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视程度。那么皇族书画在整个清代书画史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清朝历代皇帝对书画有着什么样的审美倾向?我们将连续推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丹霞老师对于清代书画的研究文章,为大家展现清代皇族书画意趣。


微信图片_20211224114727.jpg


  杨丹霞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荣宝斋书画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高研班导师


  说到清代的皇族,也就是宗室,首先要给它一个定位,我们研究的范畴是什么,是哪样一类人?按照清代典章制度规定,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即元祖塔克什,所有塔克什的直系后裔才能称为宗室,被列为皇族的成员,我的研究课题主要在这些人的范畴之内。清代宗室成员的书画创作和鉴赏,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可以追溯到顺治时期。其实满清贵族的汉化在入关前就开始了,它深入的程度,主要是在顺治时期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彰显,比如我们在后文能看到顺治皇帝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包括他的两个儿子像福全——他是康熙的哥哥,还有康熙本人的作品。可以说到了康熙时期,无论是皇帝还是整个宗室成员,包括满清许多远支的贵族,对于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等汉族文人士大夫必修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课程和修养都浸润很深,这在满清贵族都已渐渐成为一种风尚。在汉化的大背景下,皇族尤其是如此。


  很多皇族成员在文化和艺术上都有非常高的造诣,从顺治一直到乾隆时期,整个皇族成员当中,见于记载的能够从事书法和绘画创作的人大概有三、四十人,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份和创作特点,我暂把他们叫做皇族书画家群体,其实,不仅要从书画的角度,更应该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他们。


  清代宫廷的书画创作包括三个部分,首要的就是帝王,以皇帝为中心的,包括宗室贵族的帝王创作,因为他们欣赏的东西,不光是主导了他们自己的创作,而且还主导了整个的他们所在的那个朝代宫廷艺术的风尚,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他们自己所欣赏的书法家,画家,包括以往的传统任何一些风格,都决定了当时的宫廷艺术发展的一种取向,所以我觉得宫廷的书画研究,首先就是帝王这一块。


微信图片_20211224114736.jpg

  图1-董邦达-松涧云岚图轴


  第二部分就是皇帝身边的词臣,比如像上书房,南书房、翰林院,人员的构成基本上有两个途径,一个因为善于书画创作,或者是诗文歌赋好,被集中到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一类是有进士出身有功名的文臣。比如戴明说、董邦达(图1)、黄钺(图2)等的绘画,或是于敏中、汪由敦、刘墉等人的书法(图3)。他们大量参与书法和绘画的创作,跟皇帝或者跟一些亲王、郡王等贵族之间是有互动的,一方面他们的创作取决于这些皇帝亲王们的一些兴趣和审美的好尚,他们有一些应命而制的作品,都是在皇帝的谕旨下,指导下来完成的,另外一方面我为什么说互动呢?这些词臣们,由于他们在进入到宫廷,到了皇帝身边之前,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很多自己就是很有成绩的书法家或者画家,甚至有的是鉴赏家,他们把自己在书法、绘画创作上的一些理论,一些心得,包括他们对于某些古代传统书画鉴赏上面高深的研究,都带入宫廷,给皇帝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种互动尤其集中在《石渠宝笈》的编纂上。


微信图片_20211224114738.jpg


  图2-1-黄钺瑶圃罗珍图册


微信图片_20211224114741.jpg


  图2-2-黄钺瑶圃罗珍图册


  第三类是宫廷绘画,宫廷书画的创作和研究,那就应该涉及到画院的画师,也就是画院匠人们的创作。这些匠人包括了西洋的比如郎世宁(图4)、王致诚,和中国本土的比如金廷标、余省等等。这一块早有前辈的专家来研究,我觉得这只是宫廷书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全部。而前两块,就是帝王和文臣这两块的研究,以往一直没有得到美术史界的重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这两块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空白的状态。我介入到皇族成员的书画研究,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就是想在这方面借助我们故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我们自己的库藏,利用我们掌握的各种档案文献资料,做一些初步的梳理。


微信图片_20211224114743.jpg


  图3-汪由敦书弘历集归去来辞五古轴


  清代宫廷书画的研究包涵以上这三大项,这是它的主要构成。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又有一种新的发现,或者说是心得,我发现虽然都是皇族成员,都进行书画创作,但他们的作品的题材、表现形式乃至诗文内涵都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趋向是以历朝的皇帝为轴心的,庙堂的,也就是朝堂庙阙的御制,或者是御用的书画,御制就不用提了,那是皇帝自己的书画,御用是什么呢?御用就是说其他人创作,比如说奉献给皇帝的,或者是奉命创作的这些东西由皇帝来进行把玩欣赏,所有这些创作、审美、格调都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轴心的。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可以说也是一股潜流,这个与主流的东西是又重合又背道而驰的,我给他们取了一个名字叫“朱邸书画群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皇族成员,因为他们出身高贵而整日无所事事,读书、吟诗、作画、养花等等成了他们赖以寄托、遣兴的载体。


微信图片_20211224114755.jpg

  图4-郎世宁花鸟图轴


  也许这个定义不太恰当,但是我拿这个定义来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从康熙末年,诸皇子的惨烈争斗以后,到了雍正朝,大量的宗室贵族被逐渐排斥到了国家的政治决策核心之外,那些有才情高、修养好,又生活悠闲富裕的人,自己的才华、抱负无处施展,就是说他没有办法找到能够在政治核心当中施展他的这些政治抱负和艺术才能的机会,那么他们怎么办呢?他们只能够把自己这些才气转移到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是走马斗狗,无论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这种玩好上面。


  在这群人的诗文或者书画上面,我们就会看到一方面他们的山水画,或者是花鸟画,他们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是和那种清代的,我们美术史上所说的正统的审美情趣,都是吻合的,但是你读上面的题诗,他做的一些诗文歌赋,甚至是其他人题跋他作品的文字内容,我们往往都会感觉到跟这个作品本身完全不吻合的另外一种情趣,这种情趣是失落的,哀怨的,从文学的角度看是像篱外寒花那样清冷悲切的、哀怨枯寂的那么一种情调,这是为什么呢?这些人不但把他们没机会、没空间施展的抱负、才气全部都融入到了诗文书画创作当中,而且把失落、怨愤、自嘲甚至出世的等等情绪也带到了作品中。所以我们说,从康熙一直到乾隆,甚至一直延续到嘉道时期,很多的贵族成员,在他们的诗文书画当中,都表现出这么一种倾向,而且这个人的才能越高,这种情绪就越多、越深,因为虽然这些显贵都生活优越、受教育程度高,但没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所以,只有把大量闲暇的时间、经历和才气都转移到或雅或俗的事情上。这是值得清史研究和做书画史个案研究关注的一个问题。(未完待续)


视频展示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导师张广文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导师冯小琦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武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导师丁孟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导师张荣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学员李勇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学员张俊伟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