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荣宝会官网! 咨询电话13621150185(微信同号)、400-066-5006
服务号
订阅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导师、学员风采  >  名家鉴谈 | 杨丹霞:清代皇族的书画(二)
名家鉴谈 | 杨丹霞:清代皇族的书画(二)
1970-01-01

微信图片_20211220180330.jpg


  导语:上一期名家鉴谈,我们推出杨丹霞老师《清代皇族的书画》(一),了解了清代以皇族为主体的宫廷书画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的整体倾向和变迁,本期我们将继续推出杨丹霞老师的《清代皇族的书画》(二),从而探讨清代前期皇族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459.jpg


  杨丹霞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荣宝斋书画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高研班导师。


  要研究乾嘉时期的皇族书画,首先要提到清代皇帝最早主导或参与书画创作就是顺治皇帝。我们院里顺治书法有十几件的收藏,顺治的山水画,依大家对绘画史有了解的,就可以明显看出来,这幅山水明显有明代末年董其昌影响,因为顺治从事书法和绘画的老师是谁呢?是戴明说,是跨了明清变革时期的一个著名书画家,他自己画山水好,墨竹也很有名,他的作品表现出来就是明代末年主流文人画的风尚,到了顺治的笔下,我们就可以明显感觉到戴明说带给他的这种明末清初文人画崇尚董其昌书画的很明显的痕迹,很高雅、清旷,讲究笔墨趣味而不太在意技巧的山水、花卉。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02.jpg


  图5-1-顺治 寒塘清浅图轴-全图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04.jpg


  图5-2顺治 寒塘清浅图轴-款印


  顺治的作品非常少,我们目前能够见到和确认是顺治皇帝真迹的绘画不足十件,虽然在《石渠宝笈》中著录有他的不少作品,但是因为顺治在位的时间短,他创作的数量本来就不多,尤其是他的绘画,现在能够见到的传世作品,有限的这四五件在故宫,除了故宫之外就是在广东省博物馆有一件顺治画的古柏图,还有就是天津市博物馆有一件他的山水,波兰有一件他画的人物。至于民间,就更少了,去年上海拍卖出来一件山水立轴叫《寒塘清浅图》(图5),画的也是仿董其昌风格的山水,很文气的,表现的是深秋湖畔的景色,构图、布局都很得当,用笔清劲、稳重而富有诗意。顺治的山水画大多是仿董巨的,构图以高远为主,近景则多平湖浅濑,山峦峰壑用笔圆浑,树木则取法倪瓒等,笔墨简劲踈朗,总之并没脱开明末文人画的大趋向。有意思的是,他所有传世绘画,很多是创作于乙未年(顺治12,1655)的,有些作品上甚至还特地盖上了“顺治乙未御笔”的印章(图6),可见是专为这年画画用让人刻的。其他年份的东西记载中有,但传世的极少。我查了查,这年也没什么特别的,为什么无论宫里留下来的,还是国内民间收藏的,还有海外博物馆里的,大多是这一年画的,这真是奇怪,抑或是他这一年格外闲在?情致特别好?还是说到这年画画练得有自信了,画得就多?可是再往后的几年,怎么一张画也没留下来,还是他再也没画过?真是像谜一样的人。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05.jpg


  图6-顺治乙未年画专用印


  从顺治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顺治,包括他的儿子康熙,还有康熙的哥哥福全,他们的山水画明显带有明代末年文人画的烙印,是明末画坛大环境、时尚的缩影和反应。也难怪,当时在宫里的文臣、太监都是明代的遗留下来的,皇帝换人了,但这些人不可能一时之间就和以往所受的教育、崇尚完全决裂和隔离。教幼年康熙写汉字、练书法的就是明代宫廷留下的两个太监,康熙自己也说这是我的启蒙老师。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09.jpg


  图7-1-福临 山水图轴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13.jpg


  图7-2-福临 画竹石图轴


  顺治的传世作品,主要有墨笔山水和墨竹(图7),他的东西基本集中在顺治十二年到顺治十五年之间,没有见到其它年份的东西。除了他的画之外,还有就是我们院里面收藏他大量的字帖,跟我们小的时候写大字描红模子一样,有的字边上还带着汉文师傅做的圈点,有些笔划上还有一些改动,就是老师的批改。因为福临在14岁之前,是没有学习过汉字的,所以他亲政的时候看不懂汉文奏章。从他14岁到他去世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做到不光用毛笔写字,能够抄唐诗,抄宋词,抄写佛教偈语,而且还能够进行书画的创作,可见他这个人不光是相当刻苦,而且是非常聪慧的一个人。


  另外,福临和清初的文学家王士祯,还有清初的大收藏家宋荦关系都很好,我们在很多古代著名书画上都能够看到宋荦的藏印,这两个人的行止,还有他们和顺治的交往,清人笔记文献里有很多记载。其中有的就记载福临当时创作很多书画去送给他身边的大臣,甚至宋荦还收藏了一幅福临的指头画,他说福临用手指头上的螺纹表现水牛身上的毛皮纹理,这件东西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看到了,没有流传下来,但如果这个记载是确实的话,可以说我们中国书画当中的指头画,比高其佩创始指头画要早很多年了,那指头画的创始者就不是高其佩,而是顺治皇帝了。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15.jpg


  图8-福临 钟进士像图轴


  我们再看一下顺治的墨竹,跟戴明说自己的墨竹画非常相象。也有清人记载,戴明说自己的作品上也曾说顺治12年什么什么时候,我在皇帝身边,奉顺治皇帝之命临写北宋米芾的山水。恐怕这是清代皇帝最早参与宫廷书画创作,特别是授命文臣创作书画最早的记载,而且是有实物来印证的。除了山水、竹子之外,还有《墨菊图》和《钟馗图》(图8),这个钟馗你可能觉得似曾相识,因为我们院里以往的清代宫廷绘画展览,也展出过乾隆在辛巳年(乾隆26,1761)为母后七十岁生日所作的御笔画《寿星图》(图9),把顺治笔下的钟馗和乾隆笔下的寿星作一对照,会发现两件作品上人物脸部的细部特征,那种像挤在一堆的五官,还有人物硬朗粗壮的衣纹,都如出一辙,从乾隆的作品,使得我们不由得追溯到顺治的风格,认识到他们之间应该有一种暗合的传承关系。这和许多乾隆由大臣代笔的笔墨细秀,漂亮精巧的人物画大不相同,你会强烈感受到什么叫“祖述”。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17.jpg


  图9-乾隆-寿星图轴


  不可否认,无论康雍乾三朝的书画有多么令人羡慕和歌颂的辉煌成就,顺治时期所奠定的审美趣味和创作模式为以后三朝的书画艺术敲定了基调,这个基调就是,符合明末以来董其昌所倡导的帖学书法、崇尚临摹古人传统,实践崇古、好古风尚的绘画为主流的艺术导向。在纵观整个清代的书画发展或者观照皇族书画创作、欣赏的局部潮流,都脱不开这个基调的左右。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18.jpg


  图10-1清人画 福全征噶尔丹图轴


  研究清史的人,都会在评价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时提及康熙的哥哥福全(1653—1703年),这是他那次平叛出征时的骑马像,诗堂还有康熙皇帝专门为他这次出征写的诗(图10)。从看,福全和康熙长得还挺像的,是位英武而带着几分儒雅、文秀之气的亲王。福全是康熙6年正月受封裕亲王的。也有以往清人笔记的记载,说为什么当时福全年长,却没有立福全而立了玄烨,有人说康熙出过天花了,因为天花死亡率很高,出于保证王位稳固,避免政治动荡的考虑立了玄烨。但也有清人笔记说因为福全有一个脚是瘸的,所以这个人比较内向、自卑。有记载说,当时顺治叫这两个儿子在身边问他们,你们未来的志向是什么,福全就回答说“愿为贤王”,玄烨回答说“我要当跟你一样伟大的皇帝”,所以说是因为这个就立了玄烨。还有一种记载,说福全一个眼睛有问题。但是不管他是一只眼睛有问题,或者一只脚有问题,我们看福全的作品也好,看他和王士祯等大文豪的交往也好,包括他的诗文,还有在平叛时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坐失战机,我们都明显感觉到福全这个人是非常温和而且比较柔弱、谦和的一个君子和逸士的形象,而不是像康熙或乾隆是英武决断的一个君主,霸气十足。包括他在当抚远大将军的时候,去平定尔丹噶,跟康熙的皇长子起了意见,当时也是康熙很严厉的要处置他们的时候,福全所表现出来的也是那种退让,隐忍。他的王府,就是长安街上的外经贸部办公的地方。当时很多汉族的大诗人、剧作家都在他的王府出没,他把自己的花园命名为“目耕园”,又喜文好士,所以这些汉族的文化艺术精英觉得他可亲可近,也在目耕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21.jpg


  图10-2清人画 福全征噶尔丹图轴-康熙题诗堂


  康熙和他的这个哥哥的关系非常好,他曾经命宫廷画家画他们两个人并坐在梧桐树下的像,来表示要兄弟同老,这在一个皇帝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亲情流露啊。福全死的时候,康熙当时正在避暑山庄,亲自从避暑山庄连夜来奔丧,还停朝守灵,悲痛得吃不下饭。后来,康熙对福全的儿孙也一直很照顾,给他们操办婚事、住宅甚至帮他们看病,康熙真是一个古往今来难得的一个看重亲情的皇帝和大家族的家长。虽然福全畏远权势,与康熙友爱情笃,并且在他自己的“目耕园”里与士大夫们悠游吟唱,直到去世,保持了一个亲王的尊荣。但接替他的两个儿子却没能在康熙晚年的皇子斗争中置身事外,加入了皇八子的那一派,最终被雍正皇帝斥为居心叵测,遭到了夺爵的惩罚。


微信图片_20211220182522.jpg


  图11-福全 溪山高逸图轴


  这件福全的作品(图11)并不是我们故宫收藏的,以往是北京市文物公司收藏的,九十年代时拿出来在瀚海公司拍卖出来的。这件山水画,既有明末清初董其昌倡导的这种临古风格的影响,当然也有“四王”山水的影子。我们可以看一些细部,像这种很短类似于披麻皴的这种东西,包括石头上的树木,虽然不是像职业画家那么精到,但其构图、用笔都非常在行,也非常秀气,像他这个人的韵味一样。这是福全在 “乙丑杏月”就是康熙24年(1685)春天杏花开的时候画的,当时福全才33岁。我们看这么年轻的亲王,他画的东西可以说是非常能的, “裕亲王题”这款字写的结构挺紧致,行笔也有力量。这是他的印章,一个是“裕亲王之宝”,一个叫“游戏三昧”,这是绫本的,写字、画画的人都知道,在绫本上笔墨是很难控制的,福全能运用自如,说明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是很高的,不仅仅是玩票的水平。而且,他的山水明显的带有顺治皇帝山水的味道,简练的用笔和高耸浑厚的远山,无论是构图还是笔墨,格调是何其相似。


  还有一点,就是顺治、福全的绘画大都是画在绫本上的,连康熙、雍正的好多书法作品也是这样。这是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创作书画的一种时尚,像董其昌、米万钟、王铎、傅山等等都喜爱在绫本上创作。所以,这些帝王也延续了使用绫本的时尚,具有这一时期的材质特点。而且福全这件作品有意思在哪儿,它是经过永璥收藏的,画幅的下方有永璥的藏印。


  大家一看永璥的名字就知道,这个人和嘉庆皇帝永琰是一辈的,主要生活在乾嘉时期。永璥是谁呢?这个人以往书画史没有提到过,他是废太子胤礽的孙子,是乾嘉时期宗室贵族中最著名的鉴定家、收藏家。永璥极为有远见的刻意收藏了大量的帝王、宗室的作品,除了福全的以外,还有其它很多宗室贵族,比如像2009年西泠拍卖的康熙书《苏轼满庭芳词卷》、几年前瀚海拍卖的安亲王岳乐之子蕴端画的《芭蕉牡丹图》,以及各博物馆收藏的康熙第二十一子允禧、十七子允礼的作品,词臣画家像蒋廷锡、李世倬等人的作品上,都有永璥个人的收藏章,比如“钦训堂主人”、“素菊居士鉴藏印”等。李世倬跟他关系非常好,他有专门画给永璥的山水作品,而且还不止一件。而且永璥也大量收藏古藉善本。永璥是在文化上和书画鉴藏史上确实是很重要的人物,因为若没有他的这种系列收藏,这么多被以往书画史忽视的宗室书画家的作品,我们今天就无从看到。(未完待续)


视频展示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导师张广文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导师冯小琦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武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导师丁孟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导师张荣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学员李勇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文物艺术品鉴赏师课程学员张俊伟
查看更多 >>